
為什麼品牌聯名越來越多?真正的價值是什麼?
在行銷操作上,聯名不只是製造話題與曝光,它更是一種重要策略:
- 讓既有產品賦予新鮮感,刺激消費者再次掏腰包
- 打造全新體驗,吸引不同族群認識品牌
- 開拓原本觸及不到的新市場,帶來新增長動能
無論是藉由創作者的個人魅力、IP 角色的情感共鳴,還是品牌間的價值連結,真正成功的聯名,都是在讓消費者有理由「再一次心動」。而這種升級市場體驗、放大品牌敘事的力量,正是這幾年聯名行銷持續受到重視的原因。

回到初心:早期創作者聯名為何能引爆共鳴?
回到台灣聯名行銷最初的成功案例,像是千千、古娃娃、金針菇與超商品牌合作推出御飯糰、鹹甜食與冰品等等。
這些創作者聯名成功的關鍵在於:
- 他們深度參與商品開發,從命名、口味、包裝到故事設計
- 在社群中以自然日常的方式分享,產生真實的情感共鳴
- 粉絲不是買一個產品,而是支持他們喜愛的人打造的世界
這類聯名,讓品牌不只賣產品,而是賣故事、情感與認同感,消費者感受到的,不是被「推銷」,而是被「分享」。這種帶有溫度與故事感的內容,自然引發了更多 UGC(用戶生成內容),也帶動了口碑的正向循環。
「麥當勞 x 獵人」事件的啟發,宣傳選角也是成功的關鍵一環
當品牌與 IP 聯名時,產品設計與角色搭配固然重要,但在社群宣傳階段的創作者選擇,其實同樣關鍵。以 2024 年某知名品牌與人氣動漫 IP 合作的案例為例,產品本身具備高度話題性,卻在宣傳階段出現一點小插曲——部分創作者雖然擁有不錯的聲量,但對該作品並不熟悉,內容中也坦言「不太了解角色」,讓部分鐵粉產生落差感,這個事件也反映出一個趨勢:
消費者不只在意商品本身,更在意「誰」在替這個聯名說話。
這樣的社群回饋提醒我們,品牌在規劃 KOL 宣傳時,除了考慮創作者的觸及力與調性,也應思考:
- 這位創作者是否對 IP 本身有情感連結?
- 粉絲是否會相信這是「真的喜歡」而不是「單純合作」?
小細節,往往決定了一場聯名是否能被粉絲視為誠意十足的合作,而不只是一次廣告操作。
數據揭示:社群買單「有共鳴」的聯名合作
根據我們 PF 網紅配方平台的數據觀察,統計了 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4 月間,社群表現最亮眼的前 100 則創作者聯名合作貼文,歸納出以下幾大類型:

我們觀察到以下幾點:
聯名主題依然受關注
- 2024 年 #聯名 貼文達 1,150 篇,平均按讚數 1,364
- 相較 2023 年的 996 篇、平均按讚數 1,034,有明顯成長
最常出現的合作場景
其中以「超商冰淇淋」與「連鎖壽司品牌」為最熱門,主因包括:
- 商品單價親民,購買門檻低
- 外觀設計亮眼,適合拍照與限時動態分享
- 易於搭配 IP 角色,創造社群跟風與收藏話題
換句話說,只要聯名設計能夠貼近生活、刺激分享慾望,就仍然是社群的強力話題引爆器。
跨界聯名越玩越廣:2024 的創意聯名打破既定邊界
雖然部分聯名案例引發爭議與反思,但 2024 年也出現了許多令人眼睛一亮的合作組合,為品牌與社群創造了真正有感的內容連結。例如:
全家 × New Balance
以球鞋品牌為靈感設計冰品口味,打破食品與時尚界線,引發「球鞋會是什麼味道?」的社群討論與好奇探索。

五桐號 × 財團法人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|「愛要即時 為浪集食」企劃
飲品搭配公益計畫,周邊商品銷售額 20% 捐贈浪浪基金會,全台門市設有捐款箱,讓消費者參與公益變得輕鬆日常又有成就感。

茶湯會 × 新竹都城隍廟|黑潮聯名計畫
將竹炭粉融入飲品與雞蛋糕,結合地方信仰文化與創意餐飲,讓飲品不只是商品,更是一種在地記憶的轉譯。

龜記七週年 × Gogoro JEGO 聯名
茶飲品牌與移動科技跨界合作,跳脫框架,建構出「移動 × 生活風格」的新型態品牌聯想。

這些聯名的共同特點是:
✔️ 不只是找熱門對象合作,而是找能創造好奇、價值感或文化意義的題材
✔️ 聯名商品不只是一項產品,更是一段值得講述與分享的社群內容
✔️ 創作者與品牌都回到最初的提問:「我們想讓消費者記住什麼?」
聯名行銷不是曝光戰,而是內容共創戰
我們整理出聯名成功的三個核心條件:
1. 聯名是再一次讓人心動,而不是一次性的曝光
讓消費者重新愛上品牌或產品,是聯名最根本的使命。
2. 與其追逐大聲量,不如找到能講好故事的人
觀眾不想再看到只是「唸稿式」的開箱。他們更想看見:「這個人本來就喜歡這個品牌/角色/生活風格」。
3. 成功的聯名,從設計之初就應該包含社群敘事思維
讓消費者自然想拍照、想分享、想聊起這個聯名,內容自然流轉,價值才會倍增。
聯名回歸內容本質,才有機會打進人心
當市場聯名百出、創作者合作遍地開花,真正能脫穎而出的,將不再是誰話題高、預算大,而是誰講得出動人的故事。品牌與創作者的合作若能回到「共創」、「共鳴」、「共感」三個核心,就能讓聯名不只是商品,也成為一段能被記住、被收藏的社群記憶。在創作者與品牌合作越來越多的時代,你找的不該是聲量最大的人,而是能講對故事的人。
而這份共鳴,正是未來每一次聯名的核心價值。